明星绯闻是国人最不陌生的新闻。每天,明星的消息像病毒一样疯狂传播,它们充斥着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的版面、时段和空间。明星是娱乐工业创造的从事精神文化生产的社会群体,而明星绯闻则是娱乐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副产品”。每天总有不同的娱乐明星轮番登场,他们竞相成为各类媒体报道的“绯闻主角”,由明星绯闻构成的传播链是一条不断线的“新闻线索”。媒体对明星生活的故事化、绯闻化处理,恰恰是消费社会盛行的重要特征。然而,如果媒体过于炒作明星绯闻,则可能将一道媒体景观演变成“精神垃圾”。
中国古代通俗文化的生产者,往往只有“俗”没有“通”,知名度有限,社会地位不高。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创作具有厚重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强调宏大叙事和斗争意识,信息传播和文化艺术的亲民性不够。改革开放后,我国精神文化生产出现了世俗化转向,文艺界首先向港台和欧美学习文化包装的策略,其后在文化市场化、娱乐产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信息传播与文化艺术与群众的贴近性不断增强。然而,随着娱乐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资本对娱乐产业的渗透,明星绯闻逐渐成为各类媒体报道的重点内容。庞大的媒体平台,巨大的娱乐市场,让很多明星放弃了基本的操守,主动配合媒体炒作自己的隐私,以此来获得知名度、抬高身价,通过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获取高额的回报。
明星是大众理想生活的现实典范,是年轻人羡慕、追捧的对象。适度的、合理的明星报道可以起到示范效应,是公众茶余饭后的文化快餐。但过度炒作明星绯闻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明星绯闻以明星的容颜和形体做卖点,大多打的是“情色牌”,能够诱发人性中很多的欲望。在媒体不发达的年代,从事表演艺术的人,往往穷其一生,却扬名于死后。现在很多“小鲜肉”,刚刚出道,功力不济,却凭借各种绯闻成为票房“毒药”。明星这种急功近利的出名之路,模糊了年轻人的理想和价值观,也带偏了娱乐产业的发展方向。当明星绯闻能够产生附加值后,一些文艺生产者遗忘了社会责任,放弃了“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冷落严肃、理性和反思的题材,不再追求高雅的艺术精品,习惯通过炒作明星来一夜暴富。一些媒体不愿在重大新闻上动心思,不会把握重大新闻报道的“边”和“度”,他们转身将“娱乐”作为媒体竞争的主战场,放弃了“意识形态主阵地”。报纸的娱乐版、电视的娱乐报道津津乐道于明星的隐私、财富,渲染社会的浮躁和功利,严重污染了信息传播环境。少数媒体人则蜕变成精明的商人,脑子里装满的是收视率和发行量,认为满足公众的欲望是媒体不错的生财之道。当媒体与明星“两情相悦”时,它们共同伤害的却是公共伦理和社会秩序,甚至有些报道已经触犯了法律底线。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在对外发展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使我国的媒体环境、文化环境出现了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明确提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类媒体首先要有更加明确的路标意识和红灯意识,必须承担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舆论引导的任务和文化建设的任务。其次,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上已经成就突出的中国社会正在反思文化建设问题,各级媒体理所当然地要顺应历史发展的大势,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为中国社会提炼核心价值。最后,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正在全面拥抱整个世界,媒体报道需要打造国家软实力,需要为全世界展示中国人的精神状态,为世界提供中国的媒体样板。因此,国内媒体应该珍爱各自的声誉,更加自觉地抵制明星绯闻,捍卫媒体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尊严。当然,社会也应该为媒体提供良好的新闻环境、产业环境,帮助媒体形成健康、良性的采编、传播运营机制。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声明:巴中热线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