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庞峰伟 吴璟
5月16日下午,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一处新居内,村民陈容陪着83岁的公公金部云看电视。上下两层的新居内,电视机、沙发、冰箱、厨具,一切都是崭新的。“依山傍水,白墙黛瓦,‘农家别墅’真美。”前来参观的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利用管理处处长曹友锁有些意外,拿着相机拍个不停。“我们住进来,只花了5万元。”陈容笑眯眯地说。
住进舒适的“农家别墅”,村民只花了5万元,巴中是如何做到的?
用活土地政策110户村民住“农家别墅”
“与陈容家一样,120平方米的新居,村民只需自掏腰包三四万元,加上装修,五万元搞定!”枇杷村村支书杨彬说。
前些年,枇杷村90%以上的村民还住在老房子里,有些甚至“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早就想修新房子,但一套房子要十几万元,哪里拿得出?”陈容说,转变发生在2014年,枇杷村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国土资源项目。
陈容家拆掉的土坯房获得5万元补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补助2.5万元。算下来,120平方米的新房,自己只花了5万元。目前,枇杷村已有110户农户入住新居,今年内,还将有几十户村民搬进“农家别墅”。
巴中的这一率先探索,引发了近日来巴中参加“土地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培训班”的嘉宾们的热议。重庆市黔江区国土房管局局长甘启飞点赞:“枇杷村用活了土地政策,让村民以最小的成本住上好房子,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指标异地交易 破解“钱从哪来”
让村民只花5万元,就能住进“农家别墅”,其实并不容易。
2005年10月,四川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单位,开始启动增减挂钩项目试点。政策一开始,就限定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只能在县域范围内使用。“作为典型的贫困地区,‘十二五’初期,巴中尚有上百万人居住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和洪水淹没区。”巴中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何小兵介绍,为支持“巴山新居”建设,巴中市自2012年启动增减挂钩试点,最初由于政府财力薄弱,资金缺乏,项目进展缓慢。
国土资源部的政策“红利”,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14年9月,国土资源部为支持巴中脱贫攻坚,专门推出“可在省内跨县、市开展增减挂钩”等6条支持政策。
今年3月,成都高新区以每公顷442.5万元的价格使用巴中市300公顷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总金额达13亿元。巴中就此成为全省第一个开展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流转改革的市(州),也是全国第一个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存量增减挂钩指标的地区。
枇杷村与周边两个村“打包”,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共33公顷,实现指标异地流转收益1.5亿元。
“这些收益全部用于新村建设,村民户均可得到8万元左右的拆旧奖补资金,建房压力极大减轻。”何小兵说,聚居点还按5%—10%的比例配套建设廉租房,解决了村内特困户的住房问题。
端上新饭碗 过上好日子
参观了巴中的幸福美丽新村,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土地计划处处长吴淑章认为,老百姓住进了好房子,下一步还要过上好日子,产业扶贫这条路要坚持走下去。
“巴中用好用活土地政策,从总体上考虑产业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巴中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叠加增减挂钩、土地整治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三类项目,实现了“1+1+1>3”的良好效应,做到了“新居”建在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产业发展就延伸到哪里。
枇杷村引进业主建立种养专业合作社,让村民端上新饭碗。目前已发展核桃33.3公顷、枇杷44.8公顷,在核桃园和枇杷园里套种银杏、丹参,带动近200名村民就业,每个劳动力每年就地务工收入达1.5万元。
“通过发挥国土项目的叠加效应,巴中实现了由农户分散单项种植向业主规模化多元化经营的突破。”目前,枇杷村等用好用活土地政策的山村,普遍发展起核桃、葡萄、枇杷等富民产业,农民增收千元以上。
声明:巴中热线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