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费一颗钉子,不用任何金属铁固定,却要制作出具备高度结实性的家具,甚至使之能使用上千年,怎么能办到?
对此存有疑惑的大多是年轻人,随着木匠逐渐消失于大街小巷,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木匠采用的榫卯结构技术并不知晓。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手工不再遍布满街正是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的证明,当木匠的手锯被电锯取代,以往一斧一斧缓慢的雕刻方法,用雕刻机几分钟就能完工,在如今的生产流水线上,一个工厂一天更可下线数百套家具。但高效率带来的是“特色化”的丢失,以往家家户户要做家具,都是买好木材请木工师傅亲自上门打造,如今演变成了上大卖场购买板式家具,市场萎缩了,堪称“艺术家”的能工巧匠逐步退出舞台,老行当式微,也成为了“效率一族”和“人文一族”永远的争论议题。
但外界的争论归争论,不可否认的是,大型工厂的流水线出品在工艺上无法与手工相比拟,前者呆板而生气不足,而后者凝结着木匠师傅的心血和情感所在,通常做工更精致,品质更优良。已经60岁的老手工匠人李亚鹤自上世纪70年代便在木匠行开始做木工学徒,足足学了三年才出师,如今已有四十五年的经验。在那个“私人定制”的时代,老手工匠人李亚鹤几乎一年到头都在外面做家具,周边的三个乡镇,每家每户的家具都经由他之手制作出来。
多年的磨练培养出了手工匠人李亚鹤的高超本领,“只要你说得出来的家具,我就能把它做出来。”只要拿到外形的要求和家具总体的尺寸,他就能自行设计出家具内部的结构,除此以外他也能自己准备木材设计图纸,曾经为年幼的儿子制作出能坐在里面吃饭和充当摇篮的折叠小摇车、能给儿子扶着学步还能听到悦耳声响的学步车都成为他最骄傲的作品。
用老手工匠人李亚鹤的话来说,“图纸都藏在师傅的脑子里”,这是纯手工制作年代其他木匠师傅赖以生存的技能。反观当下,围绕在大型机械旁的工人们拿到的现代家居图纸上早已标好多大多长,哪里打眼,哪里安一个榫头,只需要向机器输入数据,工作就完成了一大半。
虽然现在的厂房都换上了数控机器,但老手工匠人李亚鹤依然认为老手艺是谁都夺不走的,“没有做过手工的人不懂家具内部的结构。”“不同的木材有不同的特质,有的很易变形。遇到雨天、到了冬天,木材能否经受天气的变化?这些都需要靠木工的经验考虑到位,而机器,给不了工人答案。”
让老手工匠人李亚鹤担忧的是,目前真正坚守下来的木工多半是三四十岁的师傅,极少见到坚持下来的小伙子。即使是从小目睹父亲打制家具、幸运地拥有创意十足的木制玩具的手工匠人李亚鹤的儿子都嫌累不愿意走上父亲的职业道路,曾经跟随学徒的他“逃走了好几次”,被老手工匠人李亚鹤当做趣谈,但这恰好也代表了当下年轻人对这一辛苦但颇具前景的行业的态度。
(责任编辑:株洲新闻网)
声明:巴中热线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