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巴中 >> 正文

巴中八旬残疾老人开办民俗博物馆 为乡亲建一座精神乐园

www.bz173.com  时间:2019/9/22 来源:巴中热线
字号:T|T
本报记者 高启龙 史晓露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身为一名普通老百姓,也想着如何为国家做点有意义的事。”在川东北偏远山区,82岁的彭洪喜最近作了一个决定,将自己精心收藏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2件票据、证书、勋章等物品捐献出来。
  彭洪喜是巴中市巴州区梓橦庙镇柳岗社区居民,虽双腿残疾,却32年坚持收藏,并拿出毕生积蓄创办农家爱心书屋、民俗博物馆,为巴中边远山区乡亲建起一座精神家园。32年间,他拄着拐杖走遍川东北,收集新石器时代石斧、陶瓷器、远古生物化石、纪念币、粮票、织布机、纺线机、红军遗物等民俗藏品4000多件,各类古籍5000多册。
  彭洪喜说,“这次捐献出来的12件票据、证书、勋章等物品,每一件都有重要意义。”
  创办民俗博物馆 让更多人了解家乡历史
  9月12日中午,在重庆渝北上班的王林松回到柳岗社区的老家过中秋节。匆匆吃完午饭后,他就直奔离家不远的民俗博物馆。
  “虽然它不像城里的博物馆那么现代和宏大,但这里收藏的物品都是我们这方土地上的宝贝,好多物品我们以前都没见过。”王林松说,彭洪喜老人建的民俗博物馆福泽后代。
  柳岗社区山高路弯,显得有些偏僻和封闭。在这个普通的山区场镇上,曾经是乡政府的小礼堂里,就是彭洪喜建起的民俗博物馆。不大的屋内,各种器物琳琅满目,展陈有不同时期的纪念像章、各类书籍以及珍贵的瓷器品等。
  一位头发花白拄着拐杖的老人,忙着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着每件器物背后的故事,脸上不时露出笑容。
  他便是博物馆的主人彭洪喜。从32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爱上收藏,到如今仍然坚守自己创办的民俗博物馆,他为社区和周围的群众建起一座精神乐园。
  “别看我年龄大,眼睛清亮得很呐。”彭洪喜乐呵呵地说,他不喝酒不抽烟,也不喜欢打牌,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阅读。他还利用自己收藏的书报和社会捐赠的图书,创办了农家爱心书屋,邀请乡亲们来免费读书看报,学习知识。
  不为获利不怕折腾 要全力为后人留下精神财富
  年轻时,彭洪喜在一次为棉花杀虫作业中因农药中毒,四肢肌肉逐渐萎缩,被医生宣布“终身不能行走”。彭洪喜坚持锻炼,勉强可以站立,但因右手痉挛抽搐、左股骨头坏死只能拄拐行走。
  重新站起来的彭洪喜并没有怨天尤人。198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彭洪喜参与了县文物普查工作。他了解到不少村民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大量文物被破坏,就决定将这些文物保护起来。这一年,他开始搜集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当年就收集了100多件,全部交给县文管所。自此,彭洪喜迷上了收藏。2003年,彭洪喜以自己的收藏为基础,创办了巴中市首家私人民俗博物馆,旨在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别人收藏是为了赚钱,而他就是为了传承。”彭洪喜的好友李祥光是一名退休教师。他说,彭洪喜的收藏一部分捐给了国家,一部分放在民俗博物馆供村民、游客观赏,从没有想过以此获利。
  在李祥光眼里,彭洪喜是一个爱折腾的人。彭洪喜家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身体一直不好的他本该安享晚年。然而,近段时间彭洪喜把村里的乡贤名人、退休教师及干部共22人聚在一起,要写一本名为《寻梦古村三儿河》的书。这一切源于三儿河村下游即将规划一个水库,为让后人了解传统文化,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彭洪喜决定为后人写本书。如今,这本书已收录55篇文章,即将成书。
  彭洪喜说,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用尽全力将家乡传统文化活动办得更好,为后人留下精神财富。

  声明:巴中热线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企业服务

设为首页 | 有害短信息举报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版权申明
Copyright © 2008 - 2023 巴山网|巴中热线 www.bz173.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bz173 Inc.  
广告联系 QQ: 1332239353 电子邮件:bzcm2008#qq.com(请将#替换成@)